一、防漏的举措
(1)井场贮备足量的防水堵漏材料和应急水资源,按照钻井工程要求需增加钻井液时,不可盲目的增加以防引起井漏,应按要求增加速率进行加重。
(2)二开后按照随钻DC指数值监测的岩层压力指数,严格把控钻井液相对密度,尤其是三开钻井时要保持近平衡压力钻井工程。
(3)认真落实坐岗制度,及时处理井漏,并采取有效举措。
(4)在易漏岩层钻入时,适度提升 钻井液的粘稠度,提早添加防水堵漏材料,以快取胜越过漏泄层,要减低排量,减低泵压。
(5)调控起下钻速率,下钻分阶段循环往复,避免因兴奋压力过大造成井漏。
(6)按照设计方案搞好岩层抗破特性实验,对较弱岩层在取得招标方批准的情形下,进行前期补漏,提升 抗破特性。
二、补漏举措
(1)钻进中发生渗透性漏泄(漏泄速率低于3m3/h),采用:起钻静止不动、打高粘度钻井液起钻静止不动、提升 钻井液粘稠度、减低排量抢钻、加随钻堵漏剂钻入。
(2)发生漏泄速率超过3m3/h、低于10m3/h时,马上起钻至防水套管里,用桥堵、桥塞物料补漏。
(3)发生超过10m3/h或只进不出的漏泄时,马上起钻至防水套管里,采用下列举措:用大颗粒桥堵物料加狄塞尔补漏。上述方式 失效时请示报告招标方选用注水泥或胶质水泥补漏。
(4)对于比较严重漏泄层,应钻入一定的深度(一般为20-30米)再进行补漏,以提升 补漏效果。

三、防止垮塌卡钻措施
为切实保障本井施工安全,避免因塌陷引起卡钻和因井垮形成“大肚子”井眼影响电测、固井质量水平、环空上返等情形的发生,采用下列举措:
(1)实钻流程中仔细解析井下情形,切合钻入中岩层压力监测結果,及早调节钻井液相对密度,调控因为力学不稳定要素引起的塌陷。
(2)在水敏性岩层、煤层,严格把控滤失量,尤其是高温高压失水流量应尽可能往低限靠,另外加适当的无荧光防塌剂。
(3)在易塌陷层调节钻井液流形,缓解钻井液对井壁的冲击。
(4)在易塌岩层,务必切实保障泥饼质量水平,提升 钻井液的造壁护壁特性及对细小缝隙的堵漏特性。
(5)按照现场岩层压力检测結果,在易塌层位适度提升 钻井液相对密度,保持对井壁的支承。
(6)勤维护保养正确处理,切实保障钻井液具备优良的粘切,既保证钻井液能地携砂、悬砂,又有益于下钻及开泵。
(7)保持钻井液中的无荧光润滑剂的占比在2~3%左右,保持钻井液的润湿性能,避免卡钻。
(8)起钻时,连续灌满钻井液。
(9)在钻井工程施工中,严格把控起钻速率,避免抽吸引起井塌。
(10)为避免卡钻意外的发生,施工过程中钻具在裸眼井段静止不动不得超过3分钟,钻井液的泥饼黏滞指数低于0.2。
(11)用好固控机器设备,减低钻井液中有危害固相占比,将钻井液的含砂量调控在0.3%下列。

(12)严格执行操作程序,每一次起下钻受阻卡不超过100KN。受阻卡比较严重只有采用划眼、循环往复钻井液、倒划眼等方式 正确处理,不得猛提猛放。
(13)接单根和保养机器设备时增强活动钻具。若因机器设备意外不可以活动钻具应将钻具悬重的2/3压在钻头上,以形成多支点,避免发生粘卡。
(14)切实保障井身质量水平优良,避免键槽卡钻的发生。
(15)钻入流程中一定要避免钻头泥包,有稳定器的钻具组成另外还要避免稳定器泥包,尤其是泥包起钻拔活塞,起钻流程中需有专职人员负责查看井口,发生拔活塞应及早接方钻杆,慢慢地开泵恢复循环,上提下放活动钻具,直至井眼通畅。
(16)通常钻入流程中,钻头每钻入200米或在井下作业40小时务必进行短起下钻。
(17)切实保障钻井液具备优良携砂特性,使钻屑和掉块及早带出地面,切实保障井眼洁净、井眼通畅。
(18)调控适合的滤失量,而且具备优良的泥饼质量水平,使用无荧光润滑剂,尽可能形成致密而又光滑的泥饼。
(19)特殊作业时加大润滑剂的用量,电测、下防水套管前用玻璃微珠打封闭。